桃花村名字听起来很美,但村里的发展却并不怎么“美”。据介绍,该村是黄金镇的4个贫困村之一,平均海拔830米。沿着盘山公路一路上山,记者感到一阵阵凉意袭来。
引进4家企业发展种植业
上山的乡道是桃花村唯一的公路,修建于2009年。“幸亏有这条乡道,不然产业肯定发展不起来。”说起这条公路,桃花村党支部书记贺青龙感叹不已。
2014年桃花村启动扶贫攻坚工作,打算靠种植水果助村民增收,并引导村民成立相关合作社实现“抱团”发展。但现实情况是,留在村里的大多是老年人,再加上村里没有懂种植技术的人,成立合作社的想法成了泡影。
“那只有通过招商引资发展产业了。”贺青龙说,眼看合作社的路子走不通,村里决定通过“公司+农户”模式发展种植业。一来可以解决技术方面的问题,二来还可以化解农户资金短缺的难题。在县、镇两级政府的帮扶下,村里成功引进果盈农业有限公司、重庆木锋农业有限公司等4家农业企业。
“如果没有2009年修的那条乡道,有哪家企业会愿意来呀!”贺青龙说,业主们进驻桃花村后,经过考察,决定种植桃子、李子、核桃3种果树。
来自本县新立镇的陈文毫就是招商引资进驻的业主之一,他说选择桃花村,就是看中了这里独特的地理优势,因海拔较高所以温度低,果实的成熟期较长,因此品质够好。
产业发展让村民钱包鼓起来
企业引进了,村里又出现了另外一个问题——村民们不买账。
进驻企业要想在当地发展种植业,必须从村民手中流转土地,但在村民们看来,如果把土地流转出去,就意味着失去了自己的土地所有权,因此全都拒绝流转。此外,对于这些外来的企业,村民仍抱有疑虑。万一将自己的土地流转出去后,这些企业某天突然撤走了,土地流转租金该向谁要?
为此,村干部们挨家挨户上门给村民做思想工作,解释土地流转的含义,告诉他们通过流转土地并不会失去自己的土地所有权。为了让村民放心,村干部们还以村里的名义为进驻企业做担保,并要求进驻企业向村民提前一年支付次年的土地流转租金。这下,村民们才放了心。
企业正式进驻后,村民除了将自己的土地流转给企业,还可以在企业园区打工,一年可收入双份钱。为帮助贫困户脱贫,在工人的聘请上,进驻企业都优先录用贫困户,村民喻洪平就是其中之一。
喻洪平家共4口人,有两个孩子,都在读书。企业进驻后,两口子便在附近的种植基地打工,干一些除草、治虫、施肥的活。一年下来,两人收入加起来达2万元左右。“以前我们在家务农,两个人一年下来只能赚1万块钱左右,现在收入翻了一倍!”喻洪平高兴地说。
加紧建设基础设施 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
除了2009年修的乡道外,桃花村其他道路崎岖难行,村民出行很不方便。“交通不便一直是制约桃花村发展的主要原因,村民们的农副产品想卖出去十分困难,成本也很高。”贺青龙说,产业引进后,村里便把道路建设当作重要任务来抓。
2014年,进驻企业为方便种植、管理,开始在园区范围内修建人行便道。2015年,村里也开始修建通往每组、每户的村道及人行便道。目前村里的道路建设已基本完工,村民出行得到极大改善。
“以前都是土路,很不好走。”村民方胜祥说,他每年都要到村里的大林场卖猪,本来一头300斤的猪能卖3000元,但人工费要花去300元左右,最终只能拿到2700元。“现在好了,路修到了家门口,卖猪找个三轮车就行,只花20块钱左右就能搞定。”方胜祥欣喜不已。
道路建设逐步完善,村里的人饮管网、村卫生室、D级危房改造等一系列基础设施建设也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,村民的饮水、看病等问题今年内都将得以解决。
“现在一到春天,满山都是桃花、李花,如今我们是名副其实的桃花村了!”贺青龙说,通过产业带动,桃花村预计在今年内实现脱贫。